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顯示具有 攝影基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攝影基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改變相片的氣氛 ─ 白平衡應用技巧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3762/white-balance-skill/


數碼攝影面世前,攝影人可透過不同菲林底片或顏色濾鏡令影像呈現不同色彩。現在攝影人只需設定數碼相機不同的白平衡模式,便能令影像獲得不同色調!
Photo by kevenlaw

數碼相機白色平衡

在百多年前,攝影人無可選擇地只能拍攝黑白影像,及至20世紀,攝影人才開始接觸彩色攝影;如今攝影人手上的數碼相機都是為拍攝彩色影像而設的。其實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將曝光訊息轉化成影像前,會先判斷現場環境光源,再將影像色調校至接近肉眼所見的色彩。透過相機不同的白平衡模式,攝影人可將影像展現不同色彩效果。

校正影像色溫

現時數碼相機的自動白平衡模式,已能提供相當準確的色溫,不過在室內的燈光環境下,影像仍會經常出現偏色,攝影人應透過使用相應的白平衡模式矯正色溫,例如在鎢絲燈光源下,便應使用鎢絲燈白平衡模式拍攝在光管光源下就使用光管白平衡模式;現時數碼相機的選單已提供相關的圖示,例如鎢絲燈白平衡模式就會以鎢絲燈泡圖示顯示,攝影人可看圖知義。如果攝影人發現效果仍不理想,可透過手動白平衡模式即場校正,攝影人一般可以將灰色或白色物體放置於最終拍攝的光源下,利用相機測量;由於每部相機的手動設定白平衡的方法或有不同,攝影人可參考個別相機的說明書。
校正白色平衡前,畫面偏黃
校正白色平衡後,畫面變回正常

加強影像色彩

白平衡另一個作用,就是能夠加強影像本身已存在的色彩,就如以下例子般,簡單的選擇陰天白平衡模式或陰影白平衡模式,就能夠加強影像的暖調。
日光白色平衡
陰天白色平衡

巧用白平衡改變氣氛

對於攝影創作而言,影像沒有絕對「準確」的白平衡,攝影人甚至可以選擇一個「錯誤」的設定來獲得攝影希望呈現的氣氛。例如拍攝黃昏景色時,刻意使用白熾燈白平衡模式,便能令影像拍得像清晨一樣。不過,使用這技巧時,攝影人要留意影像中有否人物主體,因為人面膚色會因偏色而變得不自然。以下例子就使用了不同的白平衡來拍攝維港夜景,從中大家可看到不同的設定可展現出不同的氣氛。
日光白平衡
鎢絲燈白平衡
光管白平衡

RAW檔調校白色平衡

由於RAW檔貯存影像的基本曝光數據,攝影人可在拍攝後期使用軟件讀取RAW檔,並調校白平衡,最後才輸出影像。因此,拍攝RAW檔能在處理白平衡上會有更大彈性及空間。
攝影人可使用Camera Raw於拍攝後期為影像調校白色平衡。

後記

白平衡對於攝影人而言,不單是展現影像正常色溫的工具,更能幫助攝影人創作。攝影人下次拍攝時不妨多使用不同的白平衡拍攝影像,效果或會令你喜出望外。

色溫定義與表示法

☆工程角度說法

色溫定義 
2008621

當光源色與某一溫度下的黑體輻射顏色相同...某一溫度即稱光源色的色溫...
例如在 2800K 時發出的色光和該燈泡類似,我們便說該燈泡的色溫是 2800K
所以色溫不等於顏色.但是顏色可以用來描述色溫.(色彩空間該篇會提到).
 可見光的色溫變化,由低色溫至高色溫是紅--藍。

恆星發熱所以發光(注意中文語意)...是很典型的黑體輻射現象所以也符合色溫表...
如圖太陽(Sun)的表面溫度差不多就是55006000K之間(5800K)...

alt 
From: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346151.htm


★攝影角度說法

 
色溫的定義與表示法:
2006年10月06日
19世紀末的一位英國物理學家Lord Kelvin,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色溫的表示是以絕對溫度「凱氏溫度°K」表示,在0°K也就是-273的一個黑色物體(指不會反射入射光的黑色材料),在加熱過程中會散發出光線,隨者溫度的不同,光線顏色會改變,當加熱至2000°K時,物體會散發紅色光線,3000°K時顏色由紅橙轉為黃,到5000°K時為白色,一直到8000°K時為藍色,溫度越高光線中藍色的成分也就越多;溫度越低光線中紅色的成分就越多,而色溫就是以上述方法來表示。
alt
了解了色溫的定義與表示法後,我們把不同的凱氏溫度所對應的顏色整理出來,並對照日常生活中不同可見光源所表現出的色彩,如下表所見:太陽在不同的時間與環境下,以及不同的光源產生的光線都有不同的色溫表現,因此色溫的表現處處皆可見,其中最常見的色溫也就是一般太陽光源所產生的色溫了。
 alt 

7個拍攝夜景的入門技巧


原文: http://www.fotobeginner.com/911/7-tips-for-taking-night-scene/

相信很多攝影新手都喜歡拍攝夜景,但是開始的時候,往往發覺效果未如理想。其實只要掌握到當中的小技巧,你也能夠輕易地拍出高水準的夜景照!

技巧一:自備腳架

拍攝夜景時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曝光,因此相機要保持隱定才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為免因震動而破壞照片效果,最好使用三腳架令晃動減低。

技巧二:調低感光度(ISO)

相信大家都知道高感光度可以在相同的光圈值下得出更快的快門速度以減低拍攝時晃震的問題,但隨之卻會令照片產生一點點的訊噪(Noise)。特別在拍攝夜景的時候,長時間曝光會令訊噪於相片暗位特別明顯,所以若果環境許可,應使用三腳架和較低的ISO值以獲得最佳拍攝效果。

技巧三:使用大光圈鏡頭來取景

當我們將鏡頭裝上機身的時候,鏡頭的光圈會自動開到最大。在漆黑的環境中,較大的光圈可以令更多光線進入鏡頭,令觀景器上的畫面更清楚。舉例說,兩位攝影師在同一時間,同一位置拍攝夜景。一位使用最大光圈為f/2.8的鏡頭而另一位使用最大光圈為f/5.6的鏡頭,使用f/2.8光圈那位攝影師的觀景器上的畫面會明顯較光亮,攝影師也能更容易看到清楚的細節。

技巧四:使用小光圈拍攝

看起來或者會有一點矛盾,剛剛筆者才說過要使用大光圈鏡頭,為什麼現在又說要使用小光圈拍攝呢?原因很簡單,使用大光圈鏡頭的作用是為了方便攝影師於取景時看得更清楚,但拍攝時把光圈轉小是因為以下的兩個原因:
1.    小光圈能令景深更大,令景物不會受淺景深的影響而變模糊;
2.    若果晚上有燈光照明,使用小光圈拍攝可以令燈光變成星型,效果更突出。

技巧五:長時間曝光

拍攝夜景的其中一個常見技巧便是長時間曝光(快門值慢至10秒、30秒或數小時),可以用於拍攝車軌、星軌、海浪等。長曝不但可以令海浪變得平滑或者紀錄汽車紅色尾燈的軌跡,還可以令一些平時肉眼看不見的光線顯現,效果絕對引人入勝,各位務必要多嘗試!
By {link:http://www.flickr.com/photos/pearbiter/2113878274/sizes/l/in/set-72157594490813048/}Nelson D{/link}
By Michael
By Michael

技巧六:設定白平衡

拍攝夜景的時候不建議使用自動白平衡,因為在黑暗環境下,自動白平衡很容易會變得不一致,導致相片出現色差。拍攝夜景時你可以使用「鎢絲燈」模式的白平衡,但當然要根據當時環境來選擇最適合的模式。另外把相片儲存為RAW格式可以讓攝影師於事後才按需要調整白平衡,比較方便。

技巧七:提防過曝

如果於晚上使用自動曝光(即 Auto/P/Av/Tv/S/A)模式時,會很容易出現過份曝光的情況。出現此情況的原因是因為相機會被大範圍的黑暗環境誤導,而令照片過曝。所以,拍攝夜景時,我們可以使用全手動模式(M mode)或使用B快門(快門一直開啟直至攝影師令它關閉),這樣就可以自己設定合適的快門及光圈,當然要找出適當的光圈快門組合是需要經驗的,各初學者可以多拍幾張來看看效果。若果你想知道照片有否過曝,可觀察照片中的光點是否清晰。換言之,正常曝光之下拍出的光點,如最常見的燈光,看起來是十分清楚分明的。相反,如果照片過份曝光,光點會有「化開」的感覺,線條會較不清晰。
上圖是正常曝光的效果,可以明顯看見光點線條實在,沒有「化開」的效果。
By Michael
By Michael
以上便是拍攝夜景的最基本技巧,只要多練習、多嘗試,你亦可以拍出優質的夜景照片,成為「夜攝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