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P不等於功耗 處理器實際功耗深入解析
隨著處理器的功耗不斷的降低,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TDP和功耗的話題,甚至作為衡量處理器好壞的標準。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無論是CPU還是GPU,在獲取高性能的同時,都不應該以高功耗作為代價 ,那並不是技術進步的表現。而在這一點上,Intel與AMD正在不斷改變,以帶來高性能的同時,功耗也在逐步的降低。
今天我們的話題主要圍繞CPU的"功耗"和"TDP"這兩個經常被大家提起的名詞展開討論,而功耗是CPU最為重要的參數之一。其主要包括TDP和處理器功耗。
TDP是反應一顆處理器熱量釋放的指標。TDP的英文全稱是"Thermal Design Power",中文直譯是"熱量設計功耗"。TDP功耗是處理器的基本物理指標。它的含義是當處理器達到負荷最大的時候,釋放出的熱量,單位是瓦特(W)。單顆處理器的TDP值是固定的,而散熱器必須保證在處理器TDP最大的時候,處理器的溫度仍然在設計範圍之內。
此前TDP這個功耗資料是提供給散熱器廠商,因為在它反應的是CPU在負載情況下的最高熱量,對於散熱器廠商來說,按照這個設計功耗,製作可以驅散這個最高熱量的散熱器,而近年來,隨著大家對於整機的功耗越來越重視,因此,這個CPU的TDP值也給最終用戶提供。目前我們在CPU的外包裝上就可以看到,其中AMD處理器的外包裝在很明顯的位置上標注了這款產品的TDP值。
CPU的功耗:是處理器最基本的電氣性能指標。根據電路的基本原理,功率(P)=電流(A)×電壓(V)。所以,處理器的功耗(功率)等於流經處理器核心的電流值與該處理器上的核心電壓值的乘積。
CPU的峰值功耗:處理器的核心電壓與核心電流時刻都處於變化之中,這樣處理器的功耗也在變化之中。在散熱措施正常的情況下(即處理器的溫度始終處於設計範圍之內),處理器負荷最高的時刻,其核心電壓與核心電流都達到最高值,此時電壓與電流的乘積便是處理器的峰值功耗。
因此,從上面我們對"功耗"和"TDP"的解釋,大家可以看到,TDP並不等於功耗,它是當處理器達到負荷最大的時候,釋放出的熱量。而實際功耗對最終用戶才有意義。以下是來自博客@英代爾中國關於"功耗"和"TDP"的解釋。
當CPU的散熱設計功耗(TDP: Thermal Design Power) 值最主要是提供給電腦系統廠商,散熱片/風扇廠商,以及機箱廠商等等進行系統時使用的。因為TDP的值表明,對應系列CPU 的最終版本在滿負荷(CPU 利用率為100的理論上)可能會達到的最高散熱熱量。但是,TDP值並不等同於CPU的實際功耗,更沒有算術關係。
CPU的實際功耗沒有捷徑獲得,只能實際測試。實際功耗對最終用戶才有意義。
對於一個系列的CPU,英代爾一般給出一個整體的TDP值,不會為每個系列的不同型號的CPU提供不同的TDP值,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大批不同型號的CPU都通用一個TDP值。例如,英代爾已經發佈的酷睿2 雙核 6xxx 系列,4xxx 系列和奔騰雙核 2xxx 系列,甚至這些系列後續的新型號,提供的散熱設計功耗(TDP)值都為65W,CPU的主頻跨度從1.6GHz 到3.0GHz,甚至將來更高主頻的產品。難道這些CPU的理論最高散熱功耗都為65W(瓦)?不是的。只有將來最高性能的型號在滿負荷的時候可能會達到這個值。
從TDP是得不出CPU的實際功耗的,用電腦內部各個部件的TDP值相加得出整個系統的功耗,邏輯上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這項"創舉"已經變成業界的笑談。
CPU的實際功耗應該等於=實際輸入CPU的電流(A)× CPU的實際電壓(V),它是供電電壓和電流的乘積。最好的辦法是用精密的功率工具去測試。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為了方便系統的設計以及廠商對部件物料的管理。因為散熱片/風扇/機箱廠商以及電腦系統廠商只要設計或採用一套可以幫助CPU散熱達到65W的方案,就可以在系統中採用符合TDP 65W的所有CPU。否則,TDP值分的過細,廠商在管理部件上就太紛雜了,要為每一個型號的CPU配備貼切的散熱片/風扇/機箱,為20種型號的CPU準備20種物料?好像沒有人願意這麼做。
最終用戶關注的是CPU的實際功耗,但是實際功耗和實際的應用聯繫在一起,而且和CPU採用的節能技術密切相關,所以無法得到統一的結果,即使有也是典型應用的實際測試值。另外,CPU不能單獨工作,必須和系統在一起的,所以我個人的意見還是要看系統的整體功耗,它才對最終用戶才有實際意義。例如,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花很多精力在降低電腦內部各個部件的能耗,可是忘了選擇一個高轉換效率的機箱電源,如果這個電源輸入功率為300W(瓦),但是交流到直流的轉換效率只有50,那麼有一半的功耗在轉換過程中就浪費掉了。150瓦呀,不是個小數字!
另外,籠統地計算一個CPU在一個晝夜24小時反復運行一組程式,然後計算累計功耗,是非常誤導的測試,因為一個高能效的CPU,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
所以,CPU的實際功耗測試應該是用一組統計出來的程式組合,類比人們使用電腦的習慣讓電腦運行,如辦公場景,典型的測試軟體為SysMark,家用環境為PCMark,建議用最新的版本。
這樣,性能好節能效果好的CPU,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依次進入等待,空閒,休眠,深度休眠等節能狀態。例如,同樣一段高清影片的壓縮,高性能的CPU可以在5分鐘完成,差的CPU需要10分鐘完成。提前完成工作的CPU可以做別的工作,或者在剩下的5分鐘處於低負荷的運行狀態--CPU利用率低,系統功耗就小,甚至進入休眠。對於需要10分鐘完成的CPU,後5分鐘還是需要讓CPU處於高負荷的運行狀態,整個系統都需要處於相對高負荷的狀態,由此可見能耗是無法和高性能的CPU相比的。
採用最新工藝,最新架構和最新的節能技術的CPU,都是廠商追求的目標,因為只有這些新技術可以確保高性能低能耗技術的實現。例如,從65納米轉向45納米,每個電晶體可以減低5倍以上的漏電流,每個電晶體性能提高20以上,驅動電量下降30以上。如果電晶體的數量上數億個,能節省的功耗就非常可觀了。
採用這些新技術,就是要讓更多的功耗用於CPU實際的運算中。這就好比日光燈和白熾燈,前者電-光轉換效率高達80 以上,不到20轉換為熱,白熾燈電-光轉換效率為50,有一半轉化為熱量了,熱量不是我們要的,白白浪費了。所以同樣是60瓦的日光燈,要比60瓦的白熾燈亮多了,手摸上去也是溫溫的,而日熾燈會燙手的。這就是現在節能燈都是日光燈的原因吧。
用戶對CPU性能的提升是沒有止境的,英代爾公司面臨的挑戰還是:在不斷提高性能的同時,控制能耗不變甚至降低能耗,如何解決晶片單位面積熱密度不斷提到的業界難題等等。
總結:
通過以上功耗和TDP的詳解,相信大家更深刻的清楚TDP並不等於是處理器的功耗,TDP要小於處理器的功耗。雖然都是處理器的基本物理指標,但處理器功耗與TDP對應的硬體完全不同。而正如英代爾博客中所說:CPU不能單獨工作,必須和系統在一起的,所以還是要看系統運行的整體功耗,這才對最終用戶才有實際意義。
隨著處理器的功耗不斷的降低,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TDP和功耗的話題,甚至作為衡量處理器好壞的標準。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無論是CPU還是GPU,在獲取高性能的同時,都不應該以高功耗作為代價 ,那並不是技術進步的表現。而在這一點上,Intel與AMD正在不斷改變,以帶來高性能的同時,功耗也在逐步的降低。
今天我們的話題主要圍繞CPU的"功耗"和"TDP"這兩個經常被大家提起的名詞展開討論,而功耗是CPU最為重要的參數之一。其主要包括TDP和處理器功耗。
TDP是反應一顆處理器熱量釋放的指標。TDP的英文全稱是"Thermal Design Power",中文直譯是"熱量設計功耗"。TDP功耗是處理器的基本物理指標。它的含義是當處理器達到負荷最大的時候,釋放出的熱量,單位是瓦特(W)。單顆處理器的TDP值是固定的,而散熱器必須保證在處理器TDP最大的時候,處理器的溫度仍然在設計範圍之內。
此前TDP這個功耗資料是提供給散熱器廠商,因為在它反應的是CPU在負載情況下的最高熱量,對於散熱器廠商來說,按照這個設計功耗,製作可以驅散這個最高熱量的散熱器,而近年來,隨著大家對於整機的功耗越來越重視,因此,這個CPU的TDP值也給最終用戶提供。目前我們在CPU的外包裝上就可以看到,其中AMD處理器的外包裝在很明顯的位置上標注了這款產品的TDP值。
CPU的功耗:是處理器最基本的電氣性能指標。根據電路的基本原理,功率(P)=電流(A)×電壓(V)。所以,處理器的功耗(功率)等於流經處理器核心的電流值與該處理器上的核心電壓值的乘積。
CPU的峰值功耗:處理器的核心電壓與核心電流時刻都處於變化之中,這樣處理器的功耗也在變化之中。在散熱措施正常的情況下(即處理器的溫度始終處於設計範圍之內),處理器負荷最高的時刻,其核心電壓與核心電流都達到最高值,此時電壓與電流的乘積便是處理器的峰值功耗。
因此,從上面我們對"功耗"和"TDP"的解釋,大家可以看到,TDP並不等於功耗,它是當處理器達到負荷最大的時候,釋放出的熱量。而實際功耗對最終用戶才有意義。以下是來自博客@英代爾中國關於"功耗"和"TDP"的解釋。
當CPU的散熱設計功耗(TDP: Thermal Design Power) 值最主要是提供給電腦系統廠商,散熱片/風扇廠商,以及機箱廠商等等進行系統時使用的。因為TDP的值表明,對應系列CPU 的最終版本在滿負荷(CPU 利用率為100的理論上)可能會達到的最高散熱熱量。但是,TDP值並不等同於CPU的實際功耗,更沒有算術關係。
CPU的實際功耗沒有捷徑獲得,只能實際測試。實際功耗對最終用戶才有意義。
對於一個系列的CPU,英代爾一般給出一個整體的TDP值,不會為每個系列的不同型號的CPU提供不同的TDP值,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大批不同型號的CPU都通用一個TDP值。例如,英代爾已經發佈的酷睿2 雙核 6xxx 系列,4xxx 系列和奔騰雙核 2xxx 系列,甚至這些系列後續的新型號,提供的散熱設計功耗(TDP)值都為65W,CPU的主頻跨度從1.6GHz 到3.0GHz,甚至將來更高主頻的產品。難道這些CPU的理論最高散熱功耗都為65W(瓦)?不是的。只有將來最高性能的型號在滿負荷的時候可能會達到這個值。
從TDP是得不出CPU的實際功耗的,用電腦內部各個部件的TDP值相加得出整個系統的功耗,邏輯上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這項"創舉"已經變成業界的笑談。
CPU的實際功耗應該等於=實際輸入CPU的電流(A)× CPU的實際電壓(V),它是供電電壓和電流的乘積。最好的辦法是用精密的功率工具去測試。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為了方便系統的設計以及廠商對部件物料的管理。因為散熱片/風扇/機箱廠商以及電腦系統廠商只要設計或採用一套可以幫助CPU散熱達到65W的方案,就可以在系統中採用符合TDP 65W的所有CPU。否則,TDP值分的過細,廠商在管理部件上就太紛雜了,要為每一個型號的CPU配備貼切的散熱片/風扇/機箱,為20種型號的CPU準備20種物料?好像沒有人願意這麼做。
最終用戶關注的是CPU的實際功耗,但是實際功耗和實際的應用聯繫在一起,而且和CPU採用的節能技術密切相關,所以無法得到統一的結果,即使有也是典型應用的實際測試值。另外,CPU不能單獨工作,必須和系統在一起的,所以我個人的意見還是要看系統的整體功耗,它才對最終用戶才有實際意義。例如,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花很多精力在降低電腦內部各個部件的能耗,可是忘了選擇一個高轉換效率的機箱電源,如果這個電源輸入功率為300W(瓦),但是交流到直流的轉換效率只有50,那麼有一半的功耗在轉換過程中就浪費掉了。150瓦呀,不是個小數字!
另外,籠統地計算一個CPU在一個晝夜24小時反復運行一組程式,然後計算累計功耗,是非常誤導的測試,因為一個高能效的CPU,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
所以,CPU的實際功耗測試應該是用一組統計出來的程式組合,類比人們使用電腦的習慣讓電腦運行,如辦公場景,典型的測試軟體為SysMark,家用環境為PCMark,建議用最新的版本。
這樣,性能好節能效果好的CPU,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依次進入等待,空閒,休眠,深度休眠等節能狀態。例如,同樣一段高清影片的壓縮,高性能的CPU可以在5分鐘完成,差的CPU需要10分鐘完成。提前完成工作的CPU可以做別的工作,或者在剩下的5分鐘處於低負荷的運行狀態--CPU利用率低,系統功耗就小,甚至進入休眠。對於需要10分鐘完成的CPU,後5分鐘還是需要讓CPU處於高負荷的運行狀態,整個系統都需要處於相對高負荷的狀態,由此可見能耗是無法和高性能的CPU相比的。
採用最新工藝,最新架構和最新的節能技術的CPU,都是廠商追求的目標,因為只有這些新技術可以確保高性能低能耗技術的實現。例如,從65納米轉向45納米,每個電晶體可以減低5倍以上的漏電流,每個電晶體性能提高20以上,驅動電量下降30以上。如果電晶體的數量上數億個,能節省的功耗就非常可觀了。
採用這些新技術,就是要讓更多的功耗用於CPU實際的運算中。這就好比日光燈和白熾燈,前者電-光轉換效率高達80 以上,不到20轉換為熱,白熾燈電-光轉換效率為50,有一半轉化為熱量了,熱量不是我們要的,白白浪費了。所以同樣是60瓦的日光燈,要比60瓦的白熾燈亮多了,手摸上去也是溫溫的,而日熾燈會燙手的。這就是現在節能燈都是日光燈的原因吧。
用戶對CPU性能的提升是沒有止境的,英代爾公司面臨的挑戰還是:在不斷提高性能的同時,控制能耗不變甚至降低能耗,如何解決晶片單位面積熱密度不斷提到的業界難題等等。
總結:
通過以上功耗和TDP的詳解,相信大家更深刻的清楚TDP並不等於是處理器的功耗,TDP要小於處理器的功耗。雖然都是處理器的基本物理指標,但處理器功耗與TDP對應的硬體完全不同。而正如英代爾博客中所說:CPU不能單獨工作,必須和系統在一起的,所以還是要看系統運行的整體功耗,這才對最終用戶才有實際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